了解美國大學申請的爭議:學生應該知道的事

(最後更新時間:2025年8月4日)

 

美國是一個文化、種族與背景交融的國家。這樣的多元雖然豐富了社會,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尤其是在大學申請制度中,關於公平性、種族與特權的議題至今仍持續引發全國性辯論。

 

對於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特別是國際學生而言,理解這個不斷變動的申請環境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強化申請表現,也有助於以更清晰、理性的視角參與整個過程。

 

美國的大學申請制度如何運作?

 

不同於亞洲許多地區以考試為主的升學制度,美國大學大多採用「全人審查」(holistic review)的方式,綜合考量學生的多方面表現,包括:

 

  • 高中期間的學業成績

  • 標準化考試成績(如 SAT、ACT)

  • 課外活動與特殊才華

  • 個人背景(例如家庭收入、是否為第一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挑戰)

 

許多亞洲學生在前幾項表現優異,但即使是頂尖申請人,有時仍會被哈佛或史丹佛等名校拒絕。這也引發了更深層的疑問:在錄取的背後,是否存在其他不易察覺的考量因素?

 

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的角色與終結

 

數十年來,美國大學在招生中實施種族意識招生政策(平權措施),將種族作為其中一項審查考量,以促進校園多元化。然而,批評者指出,這樣的政策可能會對亞裔申請人產生不公平的影響。

 

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將種族明確列為招生考量因素違反憲法的平等保護條款。這項歷史性裁決,正式終結了長達數十年的平權招生制度。

 

儘管如此,學生仍可在申請文書中描述其族裔與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自我認同與人生經歷。這樣的「敘事式」方式,讓大學仍有機會理解學生的個人背景,即使無法以種族作為正式評分標準。

 

最新觀察(2024年6至7月):究竟改變了什麼?

 

儘管人們原先擔心招生制度會出現劇烈變動,Common App(美國大學通用申請平台)的最新數據卻顯示,自最高法院裁決以來,整體申請趨勢大致穩定:

 

  • 根據《華盛頓郵報》2024年6月的報導,白人與亞裔學生對頂尖大學的申請人數僅略微下降。

  • 有色人種學生在申請文書中提及種族的比例稍高,但整體涉及種族的語言反而較前一年略微下降。

  • 研究人員強調,2023–2024年度的申請行為並無明顯偏離歷史趨勢。事實上,更顯著的改變早在 2020 年 COVID-19 疫情及大規模實施免試政策(test-optional)時就已經出現。

 

MIT 的例子:族群比例的轉變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一屆新生的數據也顯示出細微的結構變化:

 

  • 亞裔美國學生比例上升至 47%(過往約為 41%)

  • 非裔學生比例下降至 5%(過往平均為 13%)

  • 西語裔學生比例降至 11%(過往為 15%)

  • 白人學生比例維持在約 37%

 

雖然這些數據僅反映單一學校的狀況,尚不足以代表全國趨勢,但仍顯示出「去種族化政策」可能會無意間改變錄取結構。

 

大學如何因應:維持多元的新策略

 

在無法使用平權措施後,許多大學開始尋找不涉及種族的替代方式,以維持校園多元,例如:

 

  • 優先錄取來自資源不足高中的學生

  • 增加對第一代大學生的支持

  • 更重視社經背景與個人逆境經驗

 

這些作法可能會間接影響國內外申請人,尤其是來自亞洲的學生,因為學校的評量重點將從傳統的成績數據轉向更全面的潛力指標。

 

在申請中脫穎而出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申請環境下,高分與成績只是基本門檻,真正能使申請者脫穎而出的是:

 

  • 能展現領導力的學生自主項目

  • 展現創新能力(例如開發 App、創辦社會計畫)

  • 能從逆境中展現韌性與成長

  • 真誠動人的個人申請文書,展現人格、洞察與省思

 

太多學生列出相同的活動——音樂、教學、志工——卻沒能表現出自己的獨特價值。招生官所尋找的,是真實、有故事性的人物,而非完美的履歷表。

 

除了種族之外的爭議:傳承招生與特殊名單

 

最高法院的裁決,也重新引發外界對非學術標準招生方式的批評,這些爭議早在 2014 至 2018 年間已浮上檯面,包括:

 

  • 「Z-list」制度:哈佛每年錄取約 50–60 名學生延後一年入學,這些學生多為捐款人或校友的子女

  • 「院長推薦名單」與「主任推薦名單」:可能給予富裕或具人脈家庭的申請人特殊待遇

 

這些方式雖未被法院明文禁止,但在公平性與機會平等的背景下,已受到越來越多批評。相關的法律與聯邦審查仍在進行中。

 

總結

 

面對不斷變動的法規與輿論關注,深入了解美國大學申請制度的運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學術實力仍是申請的基礎,但頂尖學校最終尋找的,是能夠:

 

  • 清楚認識自我、有故事的人

  • 展現主動性與影響力的行動者

  • 真心願意為多元校園社群貢獻價值的學生

 

當你準備申請時,不要只是羅列成就——而是要說出你的故事。展現你是誰、你在乎什麼、你如何成長。這些特質,比任何政策變化都更能留下深刻印象。

 

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Understanding Controversies in U.S. College Admissions Polici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高中升學&申請大學輔導歡迎洽詢 A. League 專業顧問

加入好友